國家文物局日前會同國家發改委、人保部等部門聯合出臺《關于加強民間收藏文物管理 促進文物市場有序發展的意見》,鼓勵有條件的國有博物館、國有文物商店、涉案文物鑒定評估機構等面向社會提供公益性咨詢服務。
近年來,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高速發展,收藏文物已成文化消費熱點,我國文物市場規模已穩居世界前列。與此同時,文物市場上造假技術更新換代頻繁,更有一些不知從哪里來的專家指手畫腳、混淆視聽。一邊是消費者高企的收藏熱情和能力,一邊卻是市場化的鑒定力量嚴重缺失以及服務不規范。鑒定與收藏的嚴重不匹配,必然導致文物市場亂象叢生,收藏品又往往價格驚人,很多收藏者蒙受了巨大損失。
收藏文物市場的水有多深,恐怕連專業鑒定人員也難以說清楚,遑論那些入行不久的新手。正是因為文物鑒定難,一些人無知者無畏,一些人樂得渾水摸魚,戴上專家的高帽,不管什么文物都敢指指點點。有人花錢請他們“掌眼”,結果卻經?!白哐邸?。消費者撿漏不成,淪為抱著一批贗品哭笑不得的“國寶幫”。更有一些騙子,配合假拍賣公司,共同上演收藏品“局中局”,很多老人上當受騙。
在文物鑒定領域,國有文博機構的鑒定人員有著較強的專業能力、豐富的鑒定經驗,遠非那些“土專家”所能比。文物鑒定絕非易事,需要豐富的學識,專業的辨析。文博機構提供公益性咨詢服務,有利于向社會普及宣傳文物鑒定知識,避免文物收藏愛好者輕信盲從;也有利于民間文物收藏市場的健康發展,逐漸形成愛護文物、敬畏歷史的社會氛圍。
意見要求的是有條件的文博機構,提供的也是公益性咨詢服務。所以,收藏愛好者也不能無論什么藏品都去咨詢,或者無限制地去咨詢,甚至將文博機構的鑒定人員當成私人市場鑒定師。文物是老祖宗聰明智慧的結晶,承載著豐富的歷史信息,有很強的藝術價值,是不可復制的寶貴財富。專家提供公益性服務的目的之一,或許就是不希望真的被當做假的而破壞,而假的被當做真的而耗財。(賈亮)